1200亿新基金加速建仓!抄底资金来了
中国基金报 2023-08-13 10:20:01

随着7月份以来股市震荡回暖,今年新发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建仓节奏提速,多只建仓期新基金净值波动加大,新发基金也更快推向市场。不过,在今年极致化的结构性行情中,投向不同方向的主动权益类新基金,也出现业绩的明显分化,首尾业绩最大相差已接近40%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多位业内机构和人士告诉记者,相比今年上半年,近期新基金建仓的确有所加速,但新基金建仓除了考虑市场行情,还会关注回撤控制等因素,考虑到当前市场医药、新能源、地产、消费等多个板块处于历史估值低位,对新基金建仓确实较具吸引力。

1200亿新基金加速建仓!

部分主动权益新基金净值波动加大

数据显示,截至8月11日,仍处于近三个月建仓期的权益类新基金,比如信澳博见成长一年定开收益率已经达到7.4%。而成立于今年5、6月期间的国泰君安创新成长、富国核心趋势、华富数字经济等多只产品,也出现净值的明显波动,显示基金建仓已经到达高位。

同时,在医药行业的低迷时期,广发医药创新、易方达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联接等产品逆市发行,也在积极布局市场。

谈及次新基金的建仓进展,据华南一位公募权益基金经理观察,相比今年上半年,近期新基金建仓的确有所加速;但考虑到上半年主动权益型产品不多,可能目前还很难讲是全面乐观后的加速建仓。

沪上某基金公司相关人士也表示,基金经理针对新基金建仓,除了市场因素外,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,比如对净值回撤的要求等。

北京一位公募基金经理也称,随着7月份以来股市震荡回暖,部分主动权益类基金会有加速加仓的现象,叠加医药、新能源、地产、消费等多个板块处于历史估值低位,相关市场的投资价值确实相当具备吸引力。虽然今年新基金发行相对低迷,但却是投资的好时机,在市场低迷、投资者情绪不佳的背景下投资,新基金大概率可以带来较好投资回报。

虽然今年新基金发行低迷,主动权益类基金吸金能力不足,但截至8月11日,今年新成立的248只(份额合并计算)主动权益类新基金,募资总规模已达1246.13亿元,这类产品将成为今年低迷市场的重要“生力军”,成为估值底部市场的重要专业“买手”和增量资金,并有望给投资者带来更好收益。

新基金业绩优于“老基金”

低估值、政策催化方向受青睐

从投资业绩看,截至8月11日,今年新成立的次新主动权益类平均回报-3.21%,比同期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收益高出近50个BP,主动权益类新基金整体呈现了比老基金更好的赚钱效应。

在股市的结构性行情中,今年以来已有多只主动权益类新基金斩获了10%以上的回报,比如金信优质成长,今年收益率已超16%,泰康北交所精选两年定开、广发成长领航一年持有,成立以来业绩已超13%;信澳博见成长一年定开、永赢先进制造智选等也有5%以上回报。

谈及新基金的相对较好业绩,上述华南公募权益基金经理表示,“熊市要买新基金”,这是因为熊市中市场普遍下跌,老产品的持仓比较难灵活腾挪,净值下挫比较快;而新产品没有持仓负担,可以灵活把握市场上本就不多的结构性机会,因此业绩也就相对更好一些。

从目前业绩优秀的新基金来看,多数产品重仓持有数字经济、信息技术等板块,而业绩垫底的产品,主要是医药、新能源等方向基金。

上述华南公募权益基金经理对此表示,虽然今年科技板块波动较大,但他对科技的发展充满期待,特别是那些“工业革命”级别的科技创新,对于解决当前全球发展困境、缓解紧张局势等都将发挥重要作用;但科技投资也很难,就像是前段时间的“超导材料闹剧”,就体现了人们迫切的期待。从投资的角度来看,未来是星辰大海,但现实中还是得找到实打实的业绩和公司,因此他在科技投资方面会更加审慎一些。

展望后市建仓,他会比较倾向于兼具低估值和有政策催化的方向,比如地产、消费以及金融板块。该基金经理分析,7月PMI数据显示经济预期层面已经开始改善,但现实层面经济改善的迹象并不明显。在政策端,高层已经释放了积极的稳增长信号,投资者情绪明显改善;各有关部委及地方也陆续表态将跟进稳增长政策的落地,后续需要关注政策落地带来的验证行情。

上述沪上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则表示,任何行业要具备中长期投资价值,都是基于企业基本面是否确实改善或具有高成长性。他关注到下半年随着中报业绩逐渐公布,上半年以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主题投资热,正逐步被具有业绩支撑、基本面优秀的绩优公司所取代,包括医药、新能源等赛道的优质公司。

“经历过去两年的深度调整后,只要医药、新能源等赛道企业能够保持竞争力,估值具有吸引力,仍可能成为好的投资选择。”该人士称。

上海一家基金公司也表示,在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改善后,当前可关注估值处于较低区间的行业弹性:首先,部分处于历史较低区间、对经济复苏高度敏感、且具备高现金价值的行业,在利率走低的背景下较受欢迎;其次,关注估值调整时间较长的新能源和医药等行业,以及市场整体调整后更具性价比的细分复苏行业,如基本面改善的近距离接触型行业,如服务消费、出行和保险等;另外,该机构还会关注表现出上行拐点特征的半导体和电子板块等。

(文章来源:中国基金报)